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自己有沒有買錯野?

很多時聽到這句說話,"投資之前要考慮清楚"。這句話除了口號式的說,實際上要怎樣做才算有考慮?要考慮的包括什麼?最近自己在看有關投資類別的書籍時,也回想一下自己所買的每一支股票,究竟有沒有想清想楚才作決定?

坦白說,是有考慮過,但看到其他 Blogger 大大的分析,看了看巴菲特的書,反思自己的所謂考慮實在不足夠。

當我在思考應該怎樣做的時侯,腦中突然想起自己之前買電腦時的考慮。其實比起其他電腦達人,我做的只是一個好普通的比較品牌,軟件,硬件,配套,售後服務。

試想想,買電腦用幾千元,都考慮了不少的因素,而買股票用的錢比起買電腦的還要多很多。是不是應該更加小心呢?不可以"買錯"。

我試一試列出自己現時的初步考量。也當成紀錄一下自己的投資經歷。

第一,有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起碼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例如買手提電腦前都會想一想,可接受的電腦重量是多少?電池是不是可拆式?將來可以增加 RAM 嗎?機身有那些接口?售後服務是怎樣安排?

好比投資都要想清楚買這一支股票是想著重股息,增加被動收入?或是想要個業務平穩增長,為價值穩健提升?或是想要個增長中的業務在未來的大環境中有機會來個高增值?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又是多少?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接受唔到什麼,才可以判斷出大方向,知道什麼才是合乎自己要求。好比要先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類別的投資項目,才知道下一步要怎樣走。

第二,有沒有搜集足夠的資料?

搜集資料是增加你對購買項目的認識,例如買電腦時都會看一看電腦的配置是不是跟自己想要的一樣?市場上沒有百份百達到你要求的,現在可以選的是不是達到大部份重要的要求呢?(例如,必須要將來可自己換新電池,將來必須要可以自己加 RAM ,等等)

好比投資都要看看收息業務是否穩健?有什麼業務是帶來固定收入?是否較少受經濟周期影響?有沒有條件可以保持派息?管理層又是否會把盈利保持派息?又會不會用增加負債來派息?

而平穩增值的業務中,有什麼資產可帶來平穩的收入?有什麼正在發展的項目?有沒有能力完成發展中的項目?發展是不是可保持的?還是只是守住現在有的業務?


這些問題都要做好資料搜集,才可以分析到所投資的項目是不是合乎自己要求。

第三,有沒有做比較?

就好像以上的表格,對每項搜集回來的資料都作個比較。比較那一個更合乎自己的要求。例如以上對接合的多少所作的比較,其中一部電腦雖然較多接口,但用不著。即使多但不等於更合適。

好比投資時,要作同業比教,收息業務那一個較為穩健?那一個較少受經濟周期影響?那一個企業的管理層更理性和會跟小股東分享盈利?那一個較有規管必須派出盈利?

而平穩增值的業務中,那一個資產比較多元化?那一個的資產有較穩陣的經常性收入?那一個有較好的業務護城河?那一個的發展項目能為業務帶來多一點的增長?那一個較有能力及較低風險的完成發展中項目?那一個的發展持續性較強?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建基於有沒有做好資料搜集,對企業及管理層是否了解有關。

愈多的資料和愈深入的比較,可以令你更加了解自己所投資的項目。再者,令你更加知道所投資的項目是否合乎自己要求。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最近多放時間在學習投資書籍,之後會試試把更多學習到的東西寫下來作讀後感,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

過去半個月手上大部分的股票都好像坐上了跳樓機似的,之前是慢慢的上升,又突然下跌。跌破了買入價和52週低的不計其數(除了上文提過被熱炒的那隻股票)。心裡的確不太好受。冷靜下來想想,這個短期的波動也反映出自己買得太快了,在高位買入了不少盈富。在分注的功夫上做得不夠好,應該再隔開一點,不可以再每個月買一手,而且自己對市場整體的情緒,平貴的區間好像多了一點感覺。也算是交了一些學費。

這幾天在回想,雖然自己不是像專業的會計師般,會看財務數據,評分和計估值,但自己也有試著盡能力做好功課,先認識一下那股票。做下同業比較,有了說得通自己的理由才買入。也不算是完完全全的投機,那麼,買入股票之後股價下跌,心裡面的不快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試著先弄清楚自己的感覺和思緒,原來有兩個情況在反覆出現。

其一,會反問是不是自己太衝動,未想清楚買入原因,做錯了決定?

其二,發覺自己原來可以更平的買入,是心裡的不服氣。

第一條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是〞

一開始買入盈富基金是在大半年前,眼見股價下來了。自己從其他 blogger 前輩的文章中,學習到什麼是ETF,自己也分析了,認識了什麼是盈富基金。它的來源,歷史,基金的運作。

買入盈富基金如同買入50隻恆指成份股,在組合內可以平衡風險,有適量的股息提供現金流,又可跟著大市增值,可以比較不太用腦的操作。而且流通量高,將來容易一點改變現金和股票比例。在投資組合中好似自由人一樣,有多個角色。也算是很適合自己。

那麼股價下跌是不是以上的原因改變了而永遠返唔到轉頭?〝不是〞,那為什麼要不開心呢?

第二點是不服氣多於不開心

就好像你很想買入一部新電腦,在不同店鋪格價,問下有什麼優惠,贈品,可以買得更抵。當你找好資料,以九折買入,還加送三年保養。兩個月之後,正用得慶起時,看見有其他店鋪正進行八五折優惠,還加送三年的上門保養。當刻心裡也不好受,是不服氣買得比它貴。

對於買電腦,一般會對自己說〝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算了,沒有太影響心情。可是,自己買股票入貨入得太急,分注策略攸得不好,結果就沒有〝早買早享受〞,但卻有〝遲買平幾舊〞甚至是幾千元。同一樣的股權,可以平一點買到,愈想愈不服氣。

事後也再想想,在股市裡,遲買真的是平一點嗎?遲買真的是著數一點嗎?早買真得會貴一點嗎?其實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怎麼樣,也沒有人知道將來這個企業會不會變質一樣。只能看看你自己如何定義,你自己把尺放在那裡,那就說一定要學習估值,才知道自己的入貨價有幾多水位,正如〝買菜都要知平貴〞一樣。

又或者可以想想,有沒有機會因為電腦太好賣,之後反而加價了而不是減價呢?

真的不知道,因為我無法預測未來。

即使無法預測未來,但我覺得在每次決定前,應該看看自己當時的股票組合和餘下可用來投資的金額多少來決定。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適合我的操作不一定適合其他人。

再者,在自己不服氣的時侯,好像忘記了自己已經是九折買入,還有三年保養呢!已經比正價買入,只有一年保養的著數了不少。就好像自己用倒後鏡看看有不少人在更高的位置買入了跟自己相同的股權,其實也不算太慘。

下次會再問問自己,股價在買入因素沒變時下跌,自己的不快究竟是什麼原因?

投資當然是看回報,有些人賺多,有些人賺少,有些人甚至是蝕了本金。只要買入的股票是有質素,而且在合理區間買入。這一刻的升跌不需要理會,因為長遠的影響只是賺多一點或是賺少一點的分別,不至於會蝕錢。

短期的波動不禁令自己去想,〝如果之前等下先,現在一炮過買入,不是更著數嗎?〞但我可以預知未來嗎?假如〝一年〞後股價再下跌到更平宜的區間,自己又會後悔了為什麼不再等多〝一年〞才買?那不是跟自己看著六合彩結果,而後悔自己沒有買這幾個號碼差不多嗎?

既然知道自己在高位買入,我覺得自己下一步應該要部處一下,如何去找回平衡。

我想比較實用的方法是,每次作買入前都要問一問自己,這是不是一個比合理低一點或好吸引的價錢?不是的話,一動不如一靜吧。反正有月供,又不是急住用,又沒有什麼〝享受〞,為什麼要在這刻加注?

一定要減少再犯錯,慢慢修正。免得學費白交了。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月供股票後心情的改變

由決定了月供股票,設定好每隻股票的金額,已經供了兩期,感覺不錯。每隻股票買了多少股數不太著緊,因為金額不多,買的當然少。月供股票是長線投資,但心裡還是很著緊每隻股的平衡買入價。供了一期之後,剛好遇因為貿易戰消息做成的跌市,本以為自己會很不開心,但這刻心裡反而覺得很開心。因為自己的"策略"真的對自己有效了。自己的心情和心態上的改變很想分享和記錄一下。

在月供開始前一年,自己的策略是每隔一至兩個月買一手的方法,每次買之前都會看看1個月高低位,52周的高低位,或者是用自己的平衡買入價做標準,試圖用倒後鏡看看自己是不是在低位買入呢?然後再 "擇個吉日",等到較當月的較低位才買入。因為儲的錢只夠買一手,即使再跌也沒有足夠的金錢買第二手。後來知道看這些52周高低位的倒後鏡方法是不對的。對於我這些資金少的90後,面對這個情況,真的很像買定離手,什麼都做不了,如果買入後股價再下跌少少更是""心口。雖然明白買股票是買企業,價格下跌是市場情緒而不是企業本身出問題,但當時也有很重的無助感。

我知道自己對企業估值的認識是非常非常不足,說白了就是根本不認識。心裡知道這對一手手買入股票是非常輸蝕的。即使買了書本學習,對我這些不是從事金融行業的人來說,也有點困難,只能在下班後學習,也要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學懂多一點。( 最近也學習到估值也需要假設,而這些假設的準確性主要是靠經驗 )

心裡面很矛盾,因為一方面知道早期投資,等待企業成長的價值提升是獲取回報很重要的事,另一方面做不到估值而無辦法知道自己是否在合理價或平價買入。現時自己只是簡單分到市場的情緒,以及自己所選的企業是不是在熱炒當中,是否需要暫時避開。沒想到自己一直買的股票被看中了成熱炒股,而且熱炒都不是短時間。連升幾個月,不斷破新高,高到自己都有點怕。

我在想,企業在這幾個月都沒有什麼爆炸性項目完成,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改變。升了這麼多,應該被熱炒了,真的不想在當時買入。因為當下知道買了一定會跌,但不知道那支股票會被熱炒多久。如果一直停了買企業,股票組合沒有成長,而錢一直放銀行,不是跟自己的投資初心有別嗎?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嗎?回想返自己買企業的初心,是把會貶值的錢慢慢而滾儲的方式轉換成會成長的企業或穩定派息的企業,用作增值和產生現金流。之後在網上睇下不同師兄的無私分享,學識了 "分注投資" 把股票組合慢慢成長。

資金少都可以分注投資

分注投資是把一大舊本金分開數份,每隔一段時間就買入企業,原意是避免一次過在某一個價位買入,分散風險。但是本金少的話,分了數份就不夠做一手,怎樣分注?難道要儲了夠買幾手的錢才開始買?

月供股票可以把很少的本金也做到分注買入的效果,當然月供的金額是少於自己每個月能儲到的錢。月供股票不會用盡自己的儲備現金,又可以做到一邊儲股票一邊現金的效果。分開了這麼多注買入,高位又買少點,低位又買多一點,股票組合又可以慢慢成長之餘自己還可以留有現金,所以心裡比之前輕鬆了很多。

可能有人會講 "分了咁多注買入,慢慢買入,等你儲到夠多的時候蚊都訓了,要升既都升哂啦"。我認為這個說法只是部分正確。正確的是儲股過程真的好慢,但慢反而是好處。

即使是成長中的企業會不會在數個月之間或者一年內就完成一個大型的新項目,增加收入,減少負債,成功回本,增加盈利?反觀最近的大型基建,樓花,這些能帶給企業可觀性收入的項目,由上馬到完成的時間都以數年計算。更不用說項目什麼時候能為公司帶來盈利提升價值,和帶動正現金流增加派息的時間,可能更不止數年。加上企業派息每年一次至四次,每次隔數月。如果是這樣,其實又有沒有迫切性在不知道平貴的前提下,短時間內用了大部分金錢買一個企業呢?

再者,一邊儲股票一邊現金所留下來的現金也可以不斷滾儲,儲下來可以加大應急儲備,如果沒有事發生也可以選擇在市場情緒低迷時加大月供的金額,或者儲的夠多足以買到一手。當中的變化不多但夠用。

對心理質素的要求

既然要以數年才有回報,為什麼要把自己逼得這樣緊?既然是長跑之旅,而終點在數年後,為什麼要一開始就用盡氣力?發展中的優質企業項目在數年後才會實質為企業提升價值,那時候的企業價值比現在高,估值和股價都會提升。

那麼當下最應該做的就是滾儲多一點優質企業。要加快滾儲優質企業,除了加大月供金額外,另一方面就是優質企業的股價下跌。只要股價下跌的原因不是因為企業的業務變差,而是市場的情緒或者壞消息影響,月供股票的我反而變得很開心。而且很希望股價在月供購買日還是這麼低,因為同一筆錢可以買入多一點股票)即使自己的股票組合帳面值也因為股價下跌而減少了也不怕,只要優質企業還在進行項目發展,這個短暫的下跌也不算什麼,將來一定會回升得更高。

再者,投資一定是運用不急用的錢,股價下跌,對生活沒有影響,那又有什麼可怕的呢?現在需要做的反而是在安心的情況下,一步步滾儲優質企業。在優質企業完成項目前,盡能力儲股票就已經對得住自己了。

博盡無悔,問心無愧,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