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在波動市中收集股票長線投資(一)

過去幾天,心情很難過,天佑香港。

在這幾天的股市,又由升轉跌了,十分波動。我覺得這是受到這幾天傳出的中美貿易戰消息影響,跟之前的觀察一樣 ,香港最近的情況對股票市場的反應好像沒有多大的影響。在過去幾天的跌市中,地產股受至到不少壓力,感覺是在市場氣氛不太好出現的短線獲利盤,所以幾天前動用了所收的所有股息,加上少少現金,加了一注在本身已經持有的新地,餘下的現金會繼續而月供這個分注模式買入。

睇過有些文章講起,買入賣出的決定最好是紀錄原因,方便之後睇返。雖然唔係好仔細,以下是紀錄自己當時的思考。希望可以慢慢進步,實踐知識,唔會只係睇書而唔行動。
  1. 雖然社會的氣氛唔好,樓價短期都會有下行風險,不過長遠黎講都係供求唔平衡,需求會一直出現。就算賣樓方面可能有影響,新地的收入少於一半是售樓得來的收入,所以影響應該唔大。(由 2018-2019 年報得知)
  2. 即使最近商場運作被社運動打擾了,但長線而言,商場營運會回復正常。加上新地的商場在我生活中的周圍都不難搵到,而且我也經常到那些商場逛,人流不錯,入面既店舖包括餐廳及大型零售店等等,都很有質素。(生活選股法)
  3. 新地有新商場快將會啟用,希望可以增加租金方面的收入。(由 2018-2019 年報得知)
  4. 新地也有繼續投地,增加土地儲備將來發展提供增長力。(由 2018-2019 年報得知)
  5. 管理層的變動未知道影響是什麼,還未出現實際資料進行判斷。(相關新聞得知)
股票價格跌至心目中的水平,而下跌的原因不是因為企業本質的改變,所以先行買入。有部分資料都是參考其他網上的資料,自己也試試看年報,公司網頁,相關新聞之後的加上看書學到的知識,分析一下,又睇下其他人點睇(暫時也是抄功課為多)再作決定。之後睇發現到原來有其他的數據可以參考,例如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經濟的分析上,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學習。

#資料僅供參考用途,是小弟非常主觀的看法,也不能反映事實之全部,在任何情況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讀者必須運用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 並且明白讀者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一概與本人無關。

2019年11月10日 星期日

閱讀分享:《財職兼收》-止凡,從生活中的事物學習財商

這幾星期每天都會用上班下班的坐車時間睇書,最近睇完了止凡兄的一本書《財職兼收》。入面一如以往的像說故事一樣,把生活上有關理財的事情講解了筆者的睇法,令我學習到好多新既思考方法,應該係話學習多左用不同角度去睇理財既事。



書本中提到一個讀者來書,令我感受好深。內容大致上是講一位獨居老人去睇醫生,但醫療卷已經沒有錢了,又沒有親人來給付醫藥費用,旁人睇到真係好心up,伯伯好可憐。令我感受好深的是事情反映了被動收入的重要,以及財務自由既計劃應該要考慮保險,就只是單純的醫療保障,以免大病一場要變賣資產來睇醫生。當然,比保險更更更加重要的是〝健康就是財富〞,要努力做運動,留意休息時間,令自己可以長命一點。

而這個讀者來信的第二部分是講到讀者的財務自由的計算。內容請到長達幾十年的投資計劃,止凡兄的回應只是提及長時間既計劃可以是主幹,再按情況變動。 止凡兄的回應好像是理所當然,但卻令我回想自身的情況。

我之前花了不少時間在想想怎樣安排月供股票的計劃,每隻供多少,投資回報大約多少,板塊比例如何分配,個股佔幾多,每年收股息大約多少,供多少年才達到目標。計下計下,要供成十年先達到目標的一半。學柴九哥咁講,“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想到現時安排的月供股票計劃要供十年,如果錯左咪好大件事?一方面又講投資係一個長期計劃,另一方面時間咁長,當中的變數又未必考慮得到咁多。所以不時都會心掛掛打開個excel 睇睇,又想想有沒有需要改動。改下改下,反而令自己既思緒更亂,但又沒有什麼實質的改善。所以好似止凡兄咁講,定左個主幹慢慢按情況去執行。更重要的是不斷增加自己財務知識,令自己可以分析到當前情況作微調操作。

這本書的其他方面都有講下財務自由之後既心境和準備,雖然現在對我來說好遠,但係都感受到財務自由其實是一個令自己既後顧之憂少了一大部分,但不代表是退休日。雖然本書名叫《財職兼收》,但係職果一方面就無咩講,但有一個小故事就講述到一個公司主席,入了醫院還要為公司打報告的經歷,最可惜的是,他就算在醫院都為公司賣命的工作,但他離開之後也沒有人記得他。也令我想了想,人生的意義。其實一生人花了不少時間在工作上,但最後沒有人記得你的貢獻,就可像沒有存在過一樣的。如果所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那還好,如果是為了兩餐又做既,那又如苦呢?那是不是應該也花點時間,做一點幫到人又有意義既事,令自己開心,又有人會記得自己呢?

另一個書中講到有關身邊朋友債券基金既事情令我都幾深刻,講出了一個類似工程上 single point failure 既情況,就是加息。書中不是談加息的可能或者加幾多,這個學習到的點子就是資產分配時要了解當中既關聯性,有沒有機會出現一些情況是會一次過全部中招的。這些都對自己的財務知識都增加了。

多謝止凡兄。這些書都值得睇多幾次,不同時候睇可能會有不同既得著或者提醒。下一本會睇睇鍾記既《實踐價值投資的真諦》。睇完再分享。

2019年11月4日 星期一

月供股票考慮 (Nov 2019)

在這個 blog 裡,本身不太想講自己的投資操作。因為我覺得這事好個人,只是想紀錄一下自己學習到的投資概念和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唔想影響到其他人既投資決定,怕害到人。自己買錯野,自己做錯決定就算了,唔好影響到人。但睇完雲地兄的書之後,還是很想紀錄一下每個投資決定,無論是對是錯,都好好紀錄一下,方便以後自己可以睇返,看看自己的投資決定有沒有做錯。同時打出來會方便整理思緒,感覺上,自己的書寫能力很差,希望大家多多包容。

之前的月供金額都沒有什麼對策,只是簡單的用相同金額入貨,運用最簡單的平均成本法。但參考了其他 blogger 的經驗,原來月供股票都可以有技巧可言。簡單來說就是按市況調整月供金額。

1. 市況好時,恆指水平偏高,減少月供金額。
2. 相反,市況不好時,恆指水平偏低,增加月供金額。
3. 加上判斷當時熱炒中的板塊加而避開,減少月供金額,甚至賣野。

過去幾個月既觀察,每當中美貿易戰有新消息都會影響股市既氣氛,反而市場好似已經對香港既社會運動沒有太大的反應。這幾天中美貿易戰剛剛傳出談判有進展既消息,恆指重上27000 點。雖然唔知呢個消息可以持續幾耐(如果有跟進過既師兄都知,有機會突然間又話談判破裂),但感覺上市場氣氛比之前好了。

因為月供股票的設定是有截止日期的,所以要在截止日前決定好月供金額。就住呢個情況,我決定減少月供股票的總金額,每月留返多少少現金,等待氣氛轉差時再投入資金,或者撞正真正的大跌市來到時,可以多少少現金買野。如果下個月恆指又跌破25000 點,或者某一隻月供緊既股票有短期不利消息時,會相對調整加大返月供金額。因為調整月供金額係不用收手續費的,所以每個月不同金額都可以,又可以選擇一次性放一舊錢落去,只要每個月在截止日前〝睇餸食飯〞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今個月開始考慮下股息再投資既操作應該要點做,雖然這個考量跟上面既決定是背道而馳的,但我想想兩者可以一同考慮。因為只是左袋定右袋拎錢出黎既問題,只要自己的試算表列好,其實是沒有影響的。小弟的月供分佈比例如下,

(以下是小弟亂來的操作,千萬不要跟,賺蝕也與本人無涉,投資也很大風險)


因為之前盈富是一手手買的關係,持股數量比起組合內其他的股票都要多,所以月供部分暫時會較少一點。盈富的特色同好處壞處就不用多講,大家都應該很清楚,所以我還是會不間斷咁慢慢入,少少地都會供住先。

至於其他股票的金額基本上差不多,因為現時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平衡組合為先,同時盡快增加每隻股票的持股數量,以免派息被手續費蠶食得太多。

另外,今個月既操作係第一次考慮股息再投資的部分。因為之前所收到的股息唔多,而且又未考慮好應該要點做先可以有最岩自己既效果。暫時選擇左放落工行,先提高現金流先。雖然內銀股有股息稅,但它算是在組合中,能夠用月供方式買,而股息率接近5% 的一隻。(組合中還有其他收息股,不過無得選擇月供)

剛剛可以在除淨日前用完好用了我所收的股息。我的目標是現金慢慢轉成資產,過程中先增加現金流,以免將來因為現金流不足而要賣資產。

#資料僅供參考用途,在任何情況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只是小弟作紀錄之用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關於財務自由計算的知識(一)

最近睇到不少的文章,當中都有談及到,投資是一個長期的計劃,要有目標,有方法,也要處理當中的風險。我自己睇完之後都試一試,計算下自己財務自由的目標係邊到。就好似做 project 時,老闆成日都會要求我地做野要知道終點係邊到,先有方向做落去。如果唔係,就只會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又或者咁講,自己無一個清楚的目標好容易放棄,又或者會俾其他人講一句兩句,就會令自己失左方向。以下是紀錄返自己諗過既野同學到既知識。

我睇過有啲計算財務計劃,只是計算一下自己每年的花費是多少,但就沒有計算到自己每月應有的儲蓄部份。我覺得要計算埋儲蓄部分,先可以算係財務自由。因為花費的部份只是計算左你已知的開支,例給衣食住行的開支,但就沒有辦法計到意料之外的開支,例如大病一場睇醫生,做手術。當然有人會用保險去做風險轉移,但如果出現保險沒有包既情況呢?又會影響財務自由既如意算盤。又或者突然間有官非既問題需要處理,又會在原來的計算之外,又會打亂了財務自由的狀態。所以計算被動收入時,都應該好好計算埋儲蓄。


另外,有些例子是用他〝現時〞的花費計算〝將來〞財務自由所需要的金額。我覺得沒有考慮通脹的計劃是不可行的,因為每年他收到同一樣的股息(先假設股息不變),但購買力就會因為通脹而不斷下降。每年的被動收入購買力都被通脹愈整愈低。同一樣的被動收入,可能到5年或10年後,已經不夠他保持同樣生活質素所需要的支出,變相沒有財務自由,又打回原形了。

我自己會用以下的方式去計算。


如果只係計生活開支,沒有儲蓄部份,即是每個月的被動收入都會全部用盡,沒有增加到備用現金。當有突發事件要用錢就一定要食老本或者賣資產。咁樣又會打亂左財務自由既計劃。所以我認為被動收入一定要有餘額有水位可以儲先至夠安全。以下是小弟試整既表格(不是真實的),列出每個月要多少的被動收入才可以〝扮到〞與自己返工出糧沒差別的情況。當然係假設左生活的質素保持一樣,只係因為通脹而每年都要俾多少少錢先可以買到相同既野。


所以要保持相同的購買力,應該把每年的支出和儲蓄都算上通脹率,再加多一個 safety factor 把所需金錢倍大 1.5 倍 (i.e. 所需收入 x 1.5)。這樣的估算比較保守和穩陣。

計好左一個大約數字,就可以開始按自己能力去計算一下要用幾多年先可以到達財務自由的起點。用回剛剛的月儲 $3000 元的例子,以滾雪球的諗法,投入既資金需要不斷增加。不論係增加人工,或者係收到的股息再投資,都無所謂。總之每年增加,年年遞增,在以下例子是每年的月供金額增加 $500 元,再加上所有上一年期收到的股息都用作再投資。假設每年的平均回報只有 5% ,用以下既例子,就可以在 23年之後到達財務自由既起跑線。雖然被動收入〝扮到〞打工出糧咁。但如果係呢一刻就停左,被動收入唔再增加,購買力又會慢慢被通脹蠶食。要改善生活的質數,又或者要保持住財務自由既狀態,就一定要繼續滾雪球,令到被動收入繼續提升。


我試試用一個圖去表示,可能會比較容易明白。



上面個圖想表達既其實是想帶出計算財務自由〝追趕〞這個點子,先假設通脹係3%,所以找一些穩定地大過3%的投資回報,其實已經足夠,已經可以〝追趕〞到通脹同花費上的增加。唔需要逼自己去追蹤消息,搵爆升既股出黎。有時侯睇到某啲分析講某個企業好有潛力,好快會爆升。睇睇下,有時自己都會失去左理智,唔記得左潛力的另一面係不確定性。

如果有一個類似以上的計劃係到,每當聽到這類消息時,都諗一諗有沒有必要去博呢?有沒有必要去追消息股,追政策股。慢慢儲下資產,時間可能係幾長,但起碼你睇到條路係行到,真係去到財務自由。因為個回報係有數得計,我覺得試下整一個這一類的計劃去幫助自己做投資既決定都幾不錯。比起去追消息搵爆升股,這樣慢慢計下數儲下資產,應該會訓得更加好。因為自己的投資回報計到數,不確定性唔算太高,而且投資風險不會因為不確定性而高左好多。

可能只係因為我比較怕死的性格,所以沒有膽去買坊間所講的爆升股。我只是想慢慢儲資產,享受經濟和企業成長所帶動的現金流。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閱讀分享:《我們很窮,所以變成有錢人》-雲地,困難時需要改變才會有出路

新聞上又出現好多不利經濟的消息,小商戶倒閉,香港經濟技術性衰退。看到零售業的困難時間,其實幾年前已經開始了。經濟面臨的衝擊應該不是一朝一夕能做成的,政府也推出舒困措施幫助小商店。睇到新聞上,誠哥都出了聲會幫助小商戶,心裡很佩服他。投資眼光好,賺到好多錢之餘,難得他會公開出聲幫助小商戶,而不是袖手旁觀,雖然不知道有多少商戶真正受惠,但在我也真心希望小商戶也能過難關,要不然有很多人會失業,失去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收入不足夠生活所需要的支出。而這個支出比收入大的情況,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所分享的經歷,加上他工作上遇到既人對佢都有不少的影響之下,作者就踩出了改變的第一步,以不斷儲資產的方法,令財富增值。


這本書入面,雲地兄把自身的經歷,不論是正確的決定或者是錯誤的決定,從中所得到的經驗和背後的思考都分享出來。感覺很貼地,很像現在的自己思想上的問題。當中有一篇令我感受最深,題目是〝是誰把我們害慘了?〞裡面講到一個愈來愈普遍的心態—憎人富貴嫌人貧以及父幹母幹之類的想法。在近年,這些想法都很普遍,當談到年輕人買到樓,可以有自己的一個家時。就會好像要起底一樣,看看佢份首期係邊個人俾。如果係屋企人俾就會講有家人幫手,有父幹,有母幹,緊係得啦,個故事都離哂地。其實呢一種想法正正就係令我地沒辦法進步既思想。

看完這一章,我反而有另一個想法,想想自己其實又可不可以為下一代準備一點父幹呢?如果只是在埋怨自己沒有父幹母幹之類,倒不如想想辦法照顧好自己和父母,同時為下一代準備父幹吧。因為我相信他們面對的問題和情況應該比我們這一代面對的更甚。要準備的,不是為他買房子,或給他付首期,而是教育他財務知識。學懂什麼是財富。這個比起給他金錢上的支持更加重要。

再者,書中都分享了不少財務比率的計算〝10全大補丸〞,又有例子說明,很容易明白,是我一個很喜歡的篇章。雲地兄在書中也用現金折流法估算了中電當時的內在價值。雖然看過的財經書籍不多,但真的很少找到計算估值的例子可以參考。這也是其中一個我在書局看了一下就決定買這本書的原因。將來可以再重溫和參考一下。

這本書沒有什麼艱深的部分,整本書都很易讀很易掌握雲地兄想表達的反思位。而且可以參考一下雲地兄所用的〝三重平均成本法 〞是什麼好東西用在月供股票上。不過我自己就比較懶,只是按大市(恆指 PE 及 週息率) 來決定月供金額。以〝儲資產〞的方向慢慢儲,同時留意資產所提供的現金流,先有足夠的現金流再談選個股來投資。

之前也有看過雲地兄的 blog, 知道他 24 歲開始投資,到現在 5 年了,而我就 28 歲開始投資,到現在 1 年了。所以他跟我的年紀差不多。看到他的投資成績和分析股票的心得,現在的我真係輸在起跑線,錯失了不少時間。不過現在開始,總比沒有開始好。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執輸行頭慘過敗家?

過去這幾個月香港發生的事情真的令人擔心,另一方面,中美貿易戰的討論又時好時壞,令整個股市都好波動。昨日說一聲,〝談得不錯〞又可以做出一片升市的場景。面對這個波動的市場,如果是數個月前的我,應該會在昨日的一片綠海中做了買入的操作。記得上次面對這一片綠海時,我是主動買入了少量中銀香港(2388)。原因好簡單,因為市場的氣氛好像有轉好之勢,大家都怕〝執輸〞,怕現在唔買之後回升太多而買得更貴,所以先買為敬。之後發生既事大家都知道,某人又說了一聲類似〝談判沒有進展,對方反口〞,之後個市又跌到〝阿媽都唔認得〞了。

由細到大都被社會灌輸著,〝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的概念。面對一個上升的市場,很容易會以為市場真的是轉勢了,由差轉好,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我也有留意著自己的心頭好,新鴻基地產(0016)。可是,現在的自己不會太過主動的做買入操作了。因為我覺得背後還有點不確定性,例如《收回土地條例》對地產發展商的影響有多大?地產商又有什麼對策呢?在不太明確的情況之下,現在不主動買入究竟是不是執輸呢?

我也想不到政府會怎樣實行這個《條例》,是不是真的會用?再者,新聞也報導某些地產商捐出了部份的土地儲備來配合政府。捐出的部份對企業影響有多大?跟爸爸討論一下,他反而認為捐出土地可能會幫到地產商的發展。因為發展一個新的地方,需要好多的基建設施,很多配套的需要,一個地區發展了,就會帶動周邊地皮變得更加值錢,而擁有那些周邊地皮的發展商的樓就可以賣得更加好。

我想了想,也同意他的看法。一個的城市規劃,需要用公路或鐵路增加便利性,帶動人流。看事情真的是不及老人家。爸爸的提醒令我想多很多,可以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些事情的影響。反而應該著眼看看地產商提供出來的是那一個區域的土地。

另外,我也不太清楚這間發展商管理層最近的變動會對整個公司運作有什麼影響。在政治氣氛很重的時候,看到這個新聞令我覺得有點突然。還沒有什麼頭緒,一動不如一靜,試試從其他新聞的專欄看看,學習一下其他人的分析,慢慢等待,觀察著事情的發展,再作決定吧。

再想想,巴菲特買入American Express 的股票時,也是明確睇到AE 面對的官司對其的影響不是太大,市民也在正常用它公司發的卡,所以公司的盈利價值還在。這樣,他才確定是市場過份的恐慌,所以他才"大膽"買入。我想他當時是作一個很有信心的買入操作。他作投資決定的心態很值得學習。除非確切的看到投資決定有利,其實一動不如一靜的策略也不算是"執輸"。

交了上幾次的學費,也提醒自己在做投資決定之前要思考清楚,不要太過主動的買入,因此主動買入賣出需要比較多的準備。如果有不清楚和不確定的情況,我會選擇〝寧可錯過,不要買錯〞。這也是最近閱讀投資書籍時,學會的其中一個投資紀律。

錢放係到會貶值,但這並不代表我要拎錢出來做〝投機〞的決定。我的理財其中一個目標是保持自己的〝購買力〞,不是用來〝投機〞。其實我自己也是一個膽小的人,凡事先退避三舍,三思再三思後才行動。在這一段時間,我會不斷看書學習財務知識,分析行業,分析企業基本面和估值,在這之前我都不會用主動式買入。暫時只會以儲資產的大方向,以月供方式的策略進行投資。

2019年10月9日 星期三

閱讀分享:由《股票勝經》-龔成,認識什麼是股票

已經忘了有多久沒有看完一整本書,每每都是看到一半就半途而廢。過去這一年,我開始意識到被動收入的重要性,而學習買理財理識。而我認為最容易接觸,又不太複集的就是股票。我這樣認為只是心裡傻傻的想,李家誠先生會投資股票,巴菲特先生也投資股票,但沒有聽過他們會投資其他金融產品。不如先從股票著手,就開始有動力睇書學習。


第一本讀完的書是《股票勝經》─ 龔成這本書很合適初初接觸股票的朋友。它解釋了股票就是擁有企業權益的證明,也為自己對〝股票〞這個詞彙加深了認識。我會試著把自己能理解到的整理一下列出來。

認識到什麼是股票?

股票是企業〝擁有權〞的證明,也就是證明你也有夾錢一齊做這門生意的證據。

正路去想,夾錢愈多就擁有愈多的企業〝擁有權〞。可是,問題在於不是你想夾錢就夾到。每門生意都分成一個定額數量的企業〝擁有權〞(定量的發行股數)。你需要擁有最少一份,才算是夾到錢做這門生意,將來有權利去分享這門生意的成果。

為什麼同一個企業的股票會不同的價格?

這些生意的〝擁有權〞不是定價的。在交易所中,它的價格會隨有多少人想夾錢做這門生意而波動。當愈多人想夾錢做這門生意,這門生意的〝擁有權〞就愈值錢,價格自然會上升。相反,如果沒有人想參與這門生意,它的〝擁有權〞就會下跌。因為本身拿著企業〝擁有權〞的人會很想降價賣出這個不值錢的〝擁有權〞。

交易所只是一個中間人的角色給不同人交易企業〝擁有權〞。而最新一筆成交的價格,就會是這個企業〝擁有權〞當刻的價格。所以價格是由市場而定的。每時每刻都有一個變動的價格。請注意,這個價格並不代表這個企業〝擁有權〞的價值。

什麼是企業的價值?

〝價值〞是由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獨特性,現金流,未來的盈利能力,管理層對成本控制和發展等等的動作,而綜合出來的一個無形的東西。

如果由夾錢做生意的角度去想,自自然然就會想到,要夾錢做生意就要夾錢做最賺錢的生意。如果沒有錢賺的生意,怎樣逼你,我想你也不會願意夾錢。當你要分析這一門生意是否賺錢,你就要了解它的成本,利潤,回報率,是不是獨市生意,能不能長做長有,會不會開分店發展,等等。這都是企業的價值。

如果要把〝價值〞量化,就需要了解一個會計名詞,例如,股東回報率,資產負債比率,股本,本益比,市盈率,市脹率,資產淨值,等等。但這都是一些幫助量化價值的工具,令投資者可以作出比較,但這些工具並不完全等於〝價值〞。以上這些東西,其實是在另一本書《跟著價值走的12堂課》— 止凡 中領會得到,之後會再分享。

作一個誇張的比喻,例如你擁有一條城市出入口的道路,定期是〝永遠〞,在城市上班下班的人都要經過,每個過路的人都要向你付過路費,而每年城市人口不斷上升。盈利能力相當有保障,但因為只有一條普通的道路,所以企業的資產淨值很低。因為使用率奇高,所以每星期都要維修,資本開支很大,成本很高。這是不是又代表這生獨市生意沒有價值呢?當然不是,因為這一門生意的〝護城河〞價值是無法量化,只不過你沒有辦法完整去量化這一門〝永遠〞的獨市生意。這裡想帶出一點,就是估算價值的方法有很多,而且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有些元素是無法量化的。(雖然我還未學完很多估值計算,但我明白這一點。)

你可能會問,有些企業的生意模式太複雜,不能了解是否最賺錢。那就帶出另一個〝能力圈〞的問題。所以,書中也有提到,巴菲特先生所喜歡的一般都是生意模式十分簡單。而且最好是用同一個模式多年也能做出盈利,這樣就能夠大概推算到企業將來的盈利。估值過程中的假設也比較容易,這樣才可以較容易對它的〝擁有權〞作估值計算。

資產與現金的分別

最後,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影響是財富的定義和認識到現金與資產的分別。不斷累積現金只是在不斷累積一些會貶值的東西,而資產是不斷會提供正現金流又不用理會太多的東西。我對比過其他作者的財富書籍,對財富的定義都是這樣的,著重增值和現金流。現在已經開始自己已經著手啟動「現金轉換成資產的過程」了。很多謝作者分享這一種財富的定義。

書中還有很多知識,但暫時能理解到的只是其中一部份。之後會先閱讀其他的書籍,回頭再看多次這本書,希望溫故知新。

2019年9月18日 星期三

股息再投資的考慮(一)

不知不覺間,投資組合中的部份股息已經進帳了。想起之前在書局打書釘時,睇過不少投資書籍都解釋股息需要再投資才能達到複利的效果。另外也有一些說法是把股息儲下,只把部份再投資,拿部份去下旅行,享受一下,因為長期的複利效果會因一次股災而輸掉之前所以賺的錢。

很喜歡在書局打書釘的原因就是睇到不同人的不同看法,看到兩個相反的點子有時會覺得幾開心。因為正反兩面也可以看得到,看看他們各自推論,不同前輩因自身經歷不同而寫出這些有分別的觀點。

話說回來,究竟股息是不是要再投資呢?又要投資什麼好呢?我自己看了不同前輩的文章後有以下的考慮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備用現金才考慮股息再投資,如果現金不夠的話,先儲下現金股息。

股息再投資就是把滾雪球的力度加大,可以一收到股息馬上投入進去(例如增加下一個月的月供股票金額),也可以是儲到一個定量金額再投資(例如儲夠一手的錢時買進股票)。

我會比較喜歡儲起先,再睇當時市況而定,以增加月供金額方式把股息再投資入組合當中。即是說,不會因為收到股息,而望著恆指三萬點都盲目照樣增加月供金額。而是,會等市況平靜,或市況差時才增加月供金額,進行股息再投資。

當然,這個做法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當備用現金不足,或者是預見到之後需要用錢的時候,就會把股息先儲起來。備用現金的概念是用了也不會直接影響生活的現金量,要有心理準備用來買股票即使坐艇也不會影響生活的現金量。

這些備用現金是用來做什麼呢?簡單來說就可為了跌市可以買平貨用。看過不少書籍都有講到,巴菲特先生也會保留一定的現金,不會把所有錢都用來投資,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在市場先生情緒不好時買平貨。我們不是先知,估不到市場先生會不會突然情緒不好,突然來個大減價,我們能做的就只是留有備用現金,等機會出手。

其次,股息再投資要在最有信心的股票中。

股息再投資在於增加滾儲股票的速度,利用股息增加投入的資金。所以滾雪球的重點在於要增加投入的資金。不論那資金的來源是因為股息收入還是工資增加都沒有分別。只要一步步慢慢遞增投入資金就可以了。當然這是在不影響生活的前提下進行,而且我覺得股息應該放在最有信心的股票中。

在這段時間,我想過幾個股息再投資的方向。

一.利用股息多供一支股票

多供一支股票的話,好像就沒有了滾雪球的效果。因為每支股票的儲股速度沒有增加,這就沒有了遞增的效果。我反問自己一下為什麼要再選多一支股票呢?是不是說自己本身選的股不是自己最想擁有的?我想想,不是... 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又要為自己增加煩惱?

另一方面,也看過有關巴菲特的書,原來他是〝集中投資〞的。他的概念是把錢都投資在最穩固的籃子裡,好好看守。我的理解是,如果自己認為這所企業是最值得投資,能有最大回報的話,為什麼要分散資金到其他地方?難道資金會比放到這個企業有更大的回報嗎?
當然,要做到像巴菲特那樣有信心一定要做很多很多的準備和分析。所以,我還是在手上持有的股票內選擇吧。

二.利用股息投資高速增長股

投資增長股給我的感覺好像在賭搏一樣,股價很波動。一個好消息令股價上升不少,一個壞消息也可以令股價跌很多。再者,高速增長股一般派息不太多,不太穩定。因為派息反而會減慢了企業增長的速度。而且高速增長股一般都有比較大的風險,競爭大,各家都會爭市佔率,沒有穩定的正現金流,或者是高負債。用這樣的股票滾雪球,隨時買大開細,心裡不太安心,會睡不著覺。我都是想有個安安穩穩的賺取回報好了。

三.利用股息投資收息股

這個點子不錯,我真的這樣認為。因為之前也看了止凡兄的一個 Youtube Video,想做到〝用一支股票,出多一個月糧〞。不斷滾著收息股,令所收到的股息不斷增加。(Link: 【止凡】第十二話《用股息出雙糧》) 這個增加現金流的方式很合適我,加上我也認為現金流是投資中重要的一環。現金流足夠,坐艇都坐得舒服一點。這都讓我想起之前在打書釘時看過 Starman 兄的著作〝現金流為王〞中所形容的 〝現金流如血流〞一樣,要留意資金回籠就速度。(Link: 《現金流為王2》導讀 -- 「現金流為王」的投資理念)生活支出得到支持,就不用賣資產來提供現金流了。因為月供股票都是為了滾儲資產,如果因為現金不足而賣掉資產,那不是白費心機嗎?反觀一下自己手上的收息股,

公用股(中電)?股價都被炒高了,股息率很低。雖然派息比率雖然有增長空間,但這幾年它的資本開支會加大,看不到有條件加大派息。雖然很放心把它變成核心持股,但滾雪球的速度增長(3.5厘)比一般收息股(5厘)要慢。

銀行股(匯控)?股價波動到不得了,加上英國脫歐的風險和過去幾年80%至超過100%的派息比率。令我不太想增持這個股票。因為波動起來真係心血少一點都受不了。

真的要好好想一想應該怎樣增加穩定現金流。

四.利用股息投資平穩增值股或ETF

利用股息投資平穩增值股或是收息股,這是一個很大的掙扎。可能你會問,不是要看現金流嗎?為什麼會有掙扎,投資收息股不就可以了嗎?我想說一下,其實滾雪球會慢慢把雪球滾大,就是說慢慢它會佔你的投資組合的一個核心。

即是說你的組合會愈來愈集中風險,就算是收息股也有其風險。暫時我對投資的企業沒有太足夠的認識,每支股票暫時都不被太大注。反而 ETF(盈富)的本質就有分散風險的作用,單一企業有問題也不太大影響,所以不斷滾儲也不怕。只是,ETF(盈富)提供的現金流相對收息股低。

暫時我對股票認識不多,對個股的風險分析不太全面,還是考慮風險為先。

說到這裡,想起巴菲特與基金經理的著名十年賭局。

說到底都是因為自己對投資的認識不足,所以沒有什麼好選擇,或者說不懂選擇。就是因為自己的投資知識不足,所以之前的選股前都沒有太多的考慮。

現在慢慢學習後,應該先把股息儲起來,檢視一下手上的持股,認識一下不同的收息股以提供現金流。在學會選擇前,先把股息先放到自己最熟識的一支收息股和 ETF 中。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對你來說,對一份工作的去或留,取決於什麼呢?

之前負責的項目差不多完成了,部門主管把小弟調到另一個小組負責另一個項目。有幸加入這個小組原因是最近有些人事的變動。他們離開背後的原因,令自己有所感受。

這個項目都已經進行了差不多六年了,中途還因為技術問題,暫緩了一年之久。組員當然被調到另一個項目幫手。老闆是不會讓你白白拿工資的,也是管理層理性保留項目要員的合理舉動。

在項目初期,老闆都很放手給同事自己去做決定。他只會在大是大非上作出提問和了解。不知道他是信任同事或是太忙沒有放太多時間理會。但同事都感到自己並不是工作機器,可以有發揮,工作氣氛不錯。

最近,項目到交貨日子愈來愈近了,大老闆自然會變得十分著緊。整日在辦公室找同事開會,問下進度,設計的概念,文件的完成度,等等。過程不但辛苦,也感覺到同事的愈來愈負面。小弟雖然最近才加入這個小組,不過跟這一組的同事都算有交流。他們都算是看著小弟由加入公司到現在成為一位小小工程人員的成長過程,所以他們都樂意跟我分享一下心裡的不快。

了解過後,得知每當老闆問到一些數年前的決定的因由,數年前的前因後果時,同事都答不出來。老闆當然不滿意,就不留情面地罵同事。好像連同事這幾年的付出都說得一文不值。

將會離隊的同事有三位,他們都是有家室,供緊樓的,在孩子的。但他們都決心要離開,他們的心境都不難明白。面對無底線的指罵,抹煞了自己多年的努力,面對困境老闆的反應是責怪同事而不是幫忙共同進退。在這個不被尊重的處境下工作,真的是很難捱得過。

其實,在一個受尊重的工作環境,與一班共同進退的同事,一同挑戰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才是最重要。這樣的工作所得到的成功感和滿足感,即使工資不太多,也沒有所謂。難得的是能夠同一班同事夾得來,又可以有尊嚴的發揮自己的能力。

對你來說,一份工作的去或留,又取決於什麼呢?

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自己有沒有買錯野?

很多時聽到這句說話,"投資之前要考慮清楚"。這句話除了口號式的說,實際上要怎樣做才算有考慮?要考慮的包括什麼?最近自己在看有關投資類別的書籍時,也回想一下自己所買的每一支股票,究竟有沒有想清想楚才作決定?

坦白說,是有考慮過,但看到其他 Blogger 大大的分析,看了看巴菲特的書,反思自己的所謂考慮實在不足夠。

當我在思考應該怎樣做的時侯,腦中突然想起自己之前買電腦時的考慮。其實比起其他電腦達人,我做的只是一個好普通的比較品牌,軟件,硬件,配套,售後服務。

試想想,買電腦用幾千元,都考慮了不少的因素,而買股票用的錢比起買電腦的還要多很多。是不是應該更加小心呢?不可以"買錯"。

我試一試列出自己現時的初步考量。也當成紀錄一下自己的投資經歷。

第一,有沒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起碼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例如買手提電腦前都會想一想,可接受的電腦重量是多少?電池是不是可拆式?將來可以增加 RAM 嗎?機身有那些接口?售後服務是怎樣安排?

好比投資都要想清楚買這一支股票是想著重股息,增加被動收入?或是想要個業務平穩增長,為價值穩健提升?或是想要個增長中的業務在未來的大環境中有機會來個高增值?自己可以接受的風險又是多少?

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接受唔到什麼,才可以判斷出大方向,知道什麼才是合乎自己要求。好比要先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類別的投資項目,才知道下一步要怎樣走。

第二,有沒有搜集足夠的資料?

搜集資料是增加你對購買項目的認識,例如買電腦時都會看一看電腦的配置是不是跟自己想要的一樣?市場上沒有百份百達到你要求的,現在可以選的是不是達到大部份重要的要求呢?(例如,必須要將來可自己換新電池,將來必須要可以自己加 RAM ,等等)

好比投資都要看看收息業務是否穩健?有什麼業務是帶來固定收入?是否較少受經濟周期影響?有沒有條件可以保持派息?管理層又是否會把盈利保持派息?又會不會用增加負債來派息?

而平穩增值的業務中,有什麼資產可帶來平穩的收入?有什麼正在發展的項目?有沒有能力完成發展中的項目?發展是不是可保持的?還是只是守住現在有的業務?


這些問題都要做好資料搜集,才可以分析到所投資的項目是不是合乎自己要求。

第三,有沒有做比較?

就好像以上的表格,對每項搜集回來的資料都作個比較。比較那一個更合乎自己的要求。例如以上對接合的多少所作的比較,其中一部電腦雖然較多接口,但用不著。即使多但不等於更合適。

好比投資時,要作同業比教,收息業務那一個較為穩健?那一個較少受經濟周期影響?那一個企業的管理層更理性和會跟小股東分享盈利?那一個較有規管必須派出盈利?

而平穩增值的業務中,那一個資產比較多元化?那一個的資產有較穩陣的經常性收入?那一個有較好的業務護城河?那一個的發展項目能為業務帶來多一點的增長?那一個較有能力及較低風險的完成發展中項目?那一個的發展持續性較強?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建基於有沒有做好資料搜集,對企業及管理層是否了解有關。

愈多的資料和愈深入的比較,可以令你更加了解自己所投資的項目。再者,令你更加知道所投資的項目是否合乎自己要求。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自己的要求是什麼。

最近多放時間在學習投資書籍,之後會試試把更多學習到的東西寫下來作讀後感,跟大家分享一下。


2019年8月19日 星期一

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

過去半個月手上大部分的股票都好像坐上了跳樓機似的,之前是慢慢的上升,又突然下跌。跌破了買入價和52週低的不計其數(除了上文提過被熱炒的那隻股票)。心裡的確不太好受。冷靜下來想想,這個短期的波動也反映出自己買得太快了,在高位買入了不少盈富。在分注的功夫上做得不夠好,應該再隔開一點,不可以再每個月買一手,而且自己對市場整體的情緒,平貴的區間好像多了一點感覺。也算是交了一些學費。

這幾天在回想,雖然自己不是像專業的會計師般,會看財務數據,評分和計估值,但自己也有試著盡能力做好功課,先認識一下那股票。做下同業比較,有了說得通自己的理由才買入。也不算是完完全全的投機,那麼,買入股票之後股價下跌,心裡面的不快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試著先弄清楚自己的感覺和思緒,原來有兩個情況在反覆出現。

其一,會反問是不是自己太衝動,未想清楚買入原因,做錯了決定?

其二,發覺自己原來可以更平的買入,是心裡的不服氣。

第一條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是〞

一開始買入盈富基金是在大半年前,眼見股價下來了。自己從其他 blogger 前輩的文章中,學習到什麼是ETF,自己也分析了,認識了什麼是盈富基金。它的來源,歷史,基金的運作。

買入盈富基金如同買入50隻恆指成份股,在組合內可以平衡風險,有適量的股息提供現金流,又可跟著大市增值,可以比較不太用腦的操作。而且流通量高,將來容易一點改變現金和股票比例。在投資組合中好似自由人一樣,有多個角色。也算是很適合自己。

那麼股價下跌是不是以上的原因改變了而永遠返唔到轉頭?〝不是〞,那為什麼要不開心呢?

第二點是不服氣多於不開心

就好像你很想買入一部新電腦,在不同店鋪格價,問下有什麼優惠,贈品,可以買得更抵。當你找好資料,以九折買入,還加送三年保養。兩個月之後,正用得慶起時,看見有其他店鋪正進行八五折優惠,還加送三年的上門保養。當刻心裡也不好受,是不服氣買得比它貴。

對於買電腦,一般會對自己說〝早買早享受,遲買平幾舊〞。算了,沒有太影響心情。可是,自己買股票入貨入得太急,分注策略攸得不好,結果就沒有〝早買早享受〞,但卻有〝遲買平幾舊〞甚至是幾千元。同一樣的股權,可以平一點買到,愈想愈不服氣。

事後也再想想,在股市裡,遲買真的是平一點嗎?遲買真的是著數一點嗎?早買真得會貴一點嗎?其實沒有人知道將來會怎麼樣,也沒有人知道將來這個企業會不會變質一樣。只能看看你自己如何定義,你自己把尺放在那裡,那就說一定要學習估值,才知道自己的入貨價有幾多水位,正如〝買菜都要知平貴〞一樣。

又或者可以想想,有沒有機會因為電腦太好賣,之後反而加價了而不是減價呢?

真的不知道,因為我無法預測未來。

即使無法預測未來,但我覺得在每次決定前,應該看看自己當時的股票組合和餘下可用來投資的金額多少來決定。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適合我的操作不一定適合其他人。

再者,在自己不服氣的時侯,好像忘記了自己已經是九折買入,還有三年保養呢!已經比正價買入,只有一年保養的著數了不少。就好像自己用倒後鏡看看有不少人在更高的位置買入了跟自己相同的股權,其實也不算太慘。

下次會再問問自己,股價在買入因素沒變時下跌,自己的不快究竟是什麼原因?

投資當然是看回報,有些人賺多,有些人賺少,有些人甚至是蝕了本金。只要買入的股票是有質素,而且在合理區間買入。這一刻的升跌不需要理會,因為長遠的影響只是賺多一點或是賺少一點的分別,不至於會蝕錢。

短期的波動不禁令自己去想,〝如果之前等下先,現在一炮過買入,不是更著數嗎?〞但我可以預知未來嗎?假如〝一年〞後股價再下跌到更平宜的區間,自己又會後悔了為什麼不再等多〝一年〞才買?那不是跟自己看著六合彩結果,而後悔自己沒有買這幾個號碼差不多嗎?

既然知道自己在高位買入,我覺得自己下一步應該要部處一下,如何去找回平衡。

我想比較實用的方法是,每次作買入前都要問一問自己,這是不是一個比合理低一點或好吸引的價錢?不是的話,一動不如一靜吧。反正有月供,又不是急住用,又沒有什麼〝享受〞,為什麼要在這刻加注?

一定要減少再犯錯,慢慢修正。免得學費白交了。

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月供股票後心情的改變

由決定了月供股票,設定好每隻股票的金額,已經供了兩期,感覺不錯。每隻股票買了多少股數不太著緊,因為金額不多,買的當然少。月供股票是長線投資,但心裡還是很著緊每隻股的平衡買入價。供了一期之後,剛好遇因為貿易戰消息做成的跌市,本以為自己會很不開心,但這刻心裡反而覺得很開心。因為自己的"策略"真的對自己有效了。自己的心情和心態上的改變很想分享和記錄一下。

在月供開始前一年,自己的策略是每隔一至兩個月買一手的方法,每次買之前都會看看1個月高低位,52周的高低位,或者是用自己的平衡買入價做標準,試圖用倒後鏡看看自己是不是在低位買入呢?然後再 "擇個吉日",等到較當月的較低位才買入。因為儲的錢只夠買一手,即使再跌也沒有足夠的金錢買第二手。後來知道看這些52周高低位的倒後鏡方法是不對的。對於我這些資金少的90後,面對這個情況,真的很像買定離手,什麼都做不了,如果買入後股價再下跌少少更是""心口。雖然明白買股票是買企業,價格下跌是市場情緒而不是企業本身出問題,但當時也有很重的無助感。

我知道自己對企業估值的認識是非常非常不足,說白了就是根本不認識。心裡知道這對一手手買入股票是非常輸蝕的。即使買了書本學習,對我這些不是從事金融行業的人來說,也有點困難,只能在下班後學習,也要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學懂多一點。( 最近也學習到估值也需要假設,而這些假設的準確性主要是靠經驗 )

心裡面很矛盾,因為一方面知道早期投資,等待企業成長的價值提升是獲取回報很重要的事,另一方面做不到估值而無辦法知道自己是否在合理價或平價買入。現時自己只是簡單分到市場的情緒,以及自己所選的企業是不是在熱炒當中,是否需要暫時避開。沒想到自己一直買的股票被看中了成熱炒股,而且熱炒都不是短時間。連升幾個月,不斷破新高,高到自己都有點怕。

我在想,企業在這幾個月都沒有什麼爆炸性項目完成,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改變。升了這麼多,應該被熱炒了,真的不想在當時買入。因為當下知道買了一定會跌,但不知道那支股票會被熱炒多久。如果一直停了買企業,股票組合沒有成長,而錢一直放銀行,不是跟自己的投資初心有別嗎?又回到最初的起點嗎?回想返自己買企業的初心,是把會貶值的錢慢慢而滾儲的方式轉換成會成長的企業或穩定派息的企業,用作增值和產生現金流。之後在網上睇下不同師兄的無私分享,學識了 "分注投資" 把股票組合慢慢成長。

資金少都可以分注投資

分注投資是把一大舊本金分開數份,每隔一段時間就買入企業,原意是避免一次過在某一個價位買入,分散風險。但是本金少的話,分了數份就不夠做一手,怎樣分注?難道要儲了夠買幾手的錢才開始買?

月供股票可以把很少的本金也做到分注買入的效果,當然月供的金額是少於自己每個月能儲到的錢。月供股票不會用盡自己的儲備現金,又可以做到一邊儲股票一邊現金的效果。分開了這麼多注買入,高位又買少點,低位又買多一點,股票組合又可以慢慢成長之餘自己還可以留有現金,所以心裡比之前輕鬆了很多。

可能有人會講 "分了咁多注買入,慢慢買入,等你儲到夠多的時候蚊都訓了,要升既都升哂啦"。我認為這個說法只是部分正確。正確的是儲股過程真的好慢,但慢反而是好處。

即使是成長中的企業會不會在數個月之間或者一年內就完成一個大型的新項目,增加收入,減少負債,成功回本,增加盈利?反觀最近的大型基建,樓花,這些能帶給企業可觀性收入的項目,由上馬到完成的時間都以數年計算。更不用說項目什麼時候能為公司帶來盈利提升價值,和帶動正現金流增加派息的時間,可能更不止數年。加上企業派息每年一次至四次,每次隔數月。如果是這樣,其實又有沒有迫切性在不知道平貴的前提下,短時間內用了大部分金錢買一個企業呢?

再者,一邊儲股票一邊現金所留下來的現金也可以不斷滾儲,儲下來可以加大應急儲備,如果沒有事發生也可以選擇在市場情緒低迷時加大月供的金額,或者儲的夠多足以買到一手。當中的變化不多但夠用。

對心理質素的要求

既然要以數年才有回報,為什麼要把自己逼得這樣緊?既然是長跑之旅,而終點在數年後,為什麼要一開始就用盡氣力?發展中的優質企業項目在數年後才會實質為企業提升價值,那時候的企業價值比現在高,估值和股價都會提升。

那麼當下最應該做的就是滾儲多一點優質企業。要加快滾儲優質企業,除了加大月供金額外,另一方面就是優質企業的股價下跌。只要股價下跌的原因不是因為企業的業務變差,而是市場的情緒或者壞消息影響,月供股票的我反而變得很開心。而且很希望股價在月供購買日還是這麼低,因為同一筆錢可以買入多一點股票)即使自己的股票組合帳面值也因為股價下跌而減少了也不怕,只要優質企業還在進行項目發展,這個短暫的下跌也不算什麼,將來一定會回升得更高。

再者,投資一定是運用不急用的錢,股價下跌,對生活沒有影響,那又有什麼可怕的呢?現在需要做的反而是在安心的情況下,一步步滾儲優質企業。在優質企業完成項目前,盡能力儲股票就已經對得住自己了。

博盡無悔,問心無愧,就可以了。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自強不息,平穩增值

過去半年,應該是我學習投資知識最多的時間,特別是過去這兩個月的不斷思考。以前下班之後都係返屋企繼續慢慢做上班工作的事,希望深入了解多一點,增加自己技術上和管理上的知識。但過去一年,我發現只係儲錢是不夠過活,每年儲的錢不多,加上通脹,錢好像愈來愈不見洗。我是十分保守的人,但想到要有被動收入,又不想選擇投資其他不認識的東西,特別是投資高回報的產品感覺不太好。(咁著數既野,邊有咁快就輪到我丫)所以,想到最易找到資科學習和認識的就是買股票收息。

為什麼要理財?

很感恩,在網上找到很多資料和買書學習投資股票的基本知識。過去這半年,學習到買股票是買入企業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把投資的那份錢交給那企業,按他們的公司業務和營運方式運作。從而那份錢就會按著那企業的發展而增長或負債而減少。另一個我自己的理解是,放在銀行的錢會被通脹慢慢眨值,而放進企業就變成有機會增值又有機會眨值。至少不是一面倒的,只會 眨值

新手看企業

明白了這大原則,接下來我思考的是究竟要怎樣選擇企業了。這也是我明白到更重要的要點,買股票並不是買號碼,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買入的是什麼公司,業務是什麼,為什麼值得我把辛辛苦苦工作所得的錢交給這個企業。

至少要說得通自己,這個企業有沒有穩定收入或大量的固定客源?這個企業有什麼比其他同行獨特優勝的地方,而這獨特優勝之處是否會在這十年能發揮出來?另外,我也會想想這個行業是不是十五年後會否存在,而及現時的下一個可見發展是什麼。我覺得每一個年代都有當時社會的大方向,而企業的獨特之處最好是能配合到當時社會的發展方向。


這樣才有機會在小弟有生之年看到企業有機會發揮的時機,那份錢才可以在有生之年內增值。要不然,獨特之處發揮不到就不是優勝之處,而是弱點了。

初試理財策略

選好了企業之後。同時間,我也看了很多有關月供股票的分享,看了好處和壞處。經過幾番內心掙扎,我決定開始月供股票的長跑之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不想經常看著股價。因為單次買入會令自己常常留意著市價的變動,跌了多少,是否已跌到自己想買入的價錢,能否把自己的平均買入價拉低。

我後來知道要計算分析估值才知道合理價,但當時沒有在意,就正正犯了跌就覺得平,升就覺得貴的錯誤,其實有些股跌了也不算平。這個心理因素令我覺得有時分神了以及預期買入之後一兩天的升跌。當買了一段時間之後跌了,心裡很不好受,又會好想多買一手溝貨


很感恩,我給自己定了買股票的上限,不能用多過某個限額。在學習過程中,知道溝貨是不對的。如果看錯了企業獨特優勝之處就要放手。如果是短期少波動而加碼溝貨,只會加大自己那份錢的風險,因為你不知道他因市場情緒還會跌多少。


反之,股價升了也不用太開心,要了解是因為市場情緒升還是企業真的有新完成的項目增加了盈利,如果是市場情緒就不要加碼避免高追,也要平常心看待那升幅。如果是項目有新的大型項目完成,不會因為幾天的盈利就會提升股價吧...

反正自己都會決定了會定時買入儲股,不如月供吧。月供的話銀行會定時買入,也不用自己留意常常留意股價和斷估買入之後的升跌。有點聽天由命的感覺。但我發覺自己買股票後,不時甚至一天幾次想查下股價,有沒有大升大跌,資金流向,股息率,市脹率,等等,花了不少時間。

同時,月供比較有預算,因為我預算到自己會在12個月、24個月後大約用了多少錢買股票,每間企業放了多少錢,會不會集中了某個行業,簡單審視下自己那份錢有什麼主要風險(投資風險一定有,只在於怎樣有效分散。至少不會被一Q清袋),抗跌力有幾多,股票和現金的比例是多少。這些好處能防止自己不經意的一手又一手咁買,而用多了預算,又集中了風險。(除著股價變動,一手的價錢有多有少,不太好預算)

最值得投資的項目

我還是覺得自己應該把時間放在工作上,投資在自己身上,增值自己。自強不息地學多一點技能和知識,令自己可以有多些優秀之處在職場上發揮得更好。常常花時間在留意股價,不如多花時間在工作上,盡量抽閒餘時間學習買企業的知識。有工作收入才有穩定儲蓄,有穩定儲蓄才有理財需要,有理財需要才會買企業。始中工作收入才是買企業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