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關於財務自由計算的知識(一)

最近睇到不少的文章,當中都有談及到,投資是一個長期的計劃,要有目標,有方法,也要處理當中的風險。我自己睇完之後都試一試,計算下自己財務自由的目標係邊到。就好似做 project 時,老闆成日都會要求我地做野要知道終點係邊到,先有方向做落去。如果唔係,就只會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又或者咁講,自己無一個清楚的目標好容易放棄,又或者會俾其他人講一句兩句,就會令自己失左方向。以下是紀錄返自己諗過既野同學到既知識。

我睇過有啲計算財務計劃,只是計算一下自己每年的花費是多少,但就沒有計算到自己每月應有的儲蓄部份。我覺得要計算埋儲蓄部分,先可以算係財務自由。因為花費的部份只是計算左你已知的開支,例給衣食住行的開支,但就沒有辦法計到意料之外的開支,例如大病一場睇醫生,做手術。當然有人會用保險去做風險轉移,但如果出現保險沒有包既情況呢?又會影響財務自由既如意算盤。又或者突然間有官非既問題需要處理,又會在原來的計算之外,又會打亂了財務自由的狀態。所以計算被動收入時,都應該好好計算埋儲蓄。


另外,有些例子是用他〝現時〞的花費計算〝將來〞財務自由所需要的金額。我覺得沒有考慮通脹的計劃是不可行的,因為每年他收到同一樣的股息(先假設股息不變),但購買力就會因為通脹而不斷下降。每年的被動收入購買力都被通脹愈整愈低。同一樣的被動收入,可能到5年或10年後,已經不夠他保持同樣生活質素所需要的支出,變相沒有財務自由,又打回原形了。

我自己會用以下的方式去計算。


如果只係計生活開支,沒有儲蓄部份,即是每個月的被動收入都會全部用盡,沒有增加到備用現金。當有突發事件要用錢就一定要食老本或者賣資產。咁樣又會打亂左財務自由既計劃。所以我認為被動收入一定要有餘額有水位可以儲先至夠安全。以下是小弟試整既表格(不是真實的),列出每個月要多少的被動收入才可以〝扮到〞與自己返工出糧沒差別的情況。當然係假設左生活的質素保持一樣,只係因為通脹而每年都要俾多少少錢先可以買到相同既野。


所以要保持相同的購買力,應該把每年的支出和儲蓄都算上通脹率,再加多一個 safety factor 把所需金錢倍大 1.5 倍 (i.e. 所需收入 x 1.5)。這樣的估算比較保守和穩陣。

計好左一個大約數字,就可以開始按自己能力去計算一下要用幾多年先可以到達財務自由的起點。用回剛剛的月儲 $3000 元的例子,以滾雪球的諗法,投入既資金需要不斷增加。不論係增加人工,或者係收到的股息再投資,都無所謂。總之每年增加,年年遞增,在以下例子是每年的月供金額增加 $500 元,再加上所有上一年期收到的股息都用作再投資。假設每年的平均回報只有 5% ,用以下既例子,就可以在 23年之後到達財務自由既起跑線。雖然被動收入〝扮到〞打工出糧咁。但如果係呢一刻就停左,被動收入唔再增加,購買力又會慢慢被通脹蠶食。要改善生活的質數,又或者要保持住財務自由既狀態,就一定要繼續滾雪球,令到被動收入繼續提升。


我試試用一個圖去表示,可能會比較容易明白。



上面個圖想表達既其實是想帶出計算財務自由〝追趕〞這個點子,先假設通脹係3%,所以找一些穩定地大過3%的投資回報,其實已經足夠,已經可以〝追趕〞到通脹同花費上的增加。唔需要逼自己去追蹤消息,搵爆升既股出黎。有時侯睇到某啲分析講某個企業好有潛力,好快會爆升。睇睇下,有時自己都會失去左理智,唔記得左潛力的另一面係不確定性。

如果有一個類似以上的計劃係到,每當聽到這類消息時,都諗一諗有沒有必要去博呢?有沒有必要去追消息股,追政策股。慢慢儲下資產,時間可能係幾長,但起碼你睇到條路係行到,真係去到財務自由。因為個回報係有數得計,我覺得試下整一個這一類的計劃去幫助自己做投資既決定都幾不錯。比起去追消息搵爆升股,這樣慢慢計下數儲下資產,應該會訓得更加好。因為自己的投資回報計到數,不確定性唔算太高,而且投資風險不會因為不確定性而高左好多。

可能只係因為我比較怕死的性格,所以沒有膽去買坊間所講的爆升股。我只是想慢慢儲資產,享受經濟和企業成長所帶動的現金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